new WOW().init();
关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|
发布时间:2023-12-08 11:20:25 | 浏览量:1676 |
在讨论数字转型之前,我们要先理清两个基本概念:信息化、数字化。 一、什么是信息化? 1、信息化系统有哪些? 主要包括:ERP系统、OA系统、CRM系统、WMS系统、BPM系统等 ERP系统的厂商包括:SAP、金蝶、用友、鼎杰(鼎新) OA系统的厂商包括:致远、泛微、通达OA、企业微信、钉钉 CRM系统的厂商包括:销售易、分享销客、红圈 WMS系统的厂商包括:管家婆、中山超悦、鼎商 BPM系统的厂商包括:天瓴、轻流、致远、泛微 2、信息化是为领导服务的: 员工录入数据,向领导提交报表,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。 3、 信息化是仅有少数员工参与的系统 比如:一个公司有100名员工,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可能只有十几个、几十个人。 4、 信息化是事后记录系统,它记录了企业主要业务中间结果 在大多数的企业ERP录入“合同”之前,业务部门大约需要经过如下流程才能签下一份合同:寻找商机、邀约洽谈、确定意向、招投标、起草合同、确定每项条款、签约、支付保证金等等,最后才会在软件中录入合同(也就是记录“中间结果”)。 但是,录入合同之前的所有流程并没有在系统中记录下来,其他业务(如:发货、收货、结算等)也是如此。 5、一般情况下,信息化系统不会记录业务过程数据。 6、 企业购买(或自己开发的)所有信息化系统(ERP、CRM等),其实就是在做数据堆砌。 它们就象是一个个独立的烟筒、一个个信息孤岛。即使打通了它们之间的某些数据,最多只能算是信息化升级,企业也不会实现数字化转型。因为,这些数据不是实时的,更不能实时直接指导业务,数据价值发挥不出来。 二、什么是数字化? 1、数字化是为全体员工服务的 它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驱动每一个员工按时、按量、按规范完成各自的工作。完成数字化转型之后,企业一把手几乎就是“甩手掌柜”的。 2、数字化必须是全员参与 一个公司有100名员工,必然会有100人参与其中,每个人至少拥有一个终端(电脑端或手机端)。 3、数字化不但要记录企业主营业务结果,还要记录所有边缘业务结果 比如:一般情况下企业使用的ERP软件是不会涉及员工请假、文件审批、人事招聘、财务报销、门卫管理等边缘业务的。但是,数字化必须涵盖以上全部业务,否则就不算真正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。 4、数字化不但要记录企业的所有业务结果,还要记录所有业务的所有过程数据 而且,业务过程数据尤为重要,它是驱动企业业务流程重塑的动力和源泉。 5、数字化是一个实时记录系统和实时指导系统,而且要做到全流程、全要素、智能化 全流程:数字化系统要记录每个业务中全部过程数据(比如上例中的:寻找商机、邀约洽谈、确定意向、招投标、起草合同、确定每项条款、签约、支付保证金) 全要素:数字化系统不但要记录合同中的客户名称、采购品种、采购数量、发货时间、收货地址等常规信息,还要记录每个过程的发起人、发起时间、处理人、处理用时、处理意见、个人签字等内容。 智能化:业务流转过程中,数字化系统可以根据某些关键数据(例如:发货品种、发货数量),自动分发到不同部门、不同人员进行处理。比如:当客户需要的某种物资数量不足时,系统将自动提交生产经理处理,由他确认该类物资的发货时间。
1、信息化是“人来驱动IT系统”,在“IT系统”中的每一个操作,是人在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环节。 比如,某些企业的公司制度中规定:合同签约后销售人员必须在1个小时内录入系统,仓库发货后管理员必须在10分钟之内录入发货单等等。 1)人类的活动,还是以线下的物理世界为主,少量的行为借助信息化手段处理、改进和提升。 2)信息化是为线下物理世界的活动服务的。当线上与线下规则发声碰撞冲突的时候,以线下物理世界为主 2、数字化是“IT系统驱动人”,人是IT系统流程中的一环,人是数字化的执行者,人必须服从数字化系统的指令。 1)利用数字化技术,将物理世界完全重构、建模到数字化世界中 2)人类的大部分活动和交互,都在数字世界中完成,在物理世界中只需要完成少量的工作:普通员工:执行操作(比如:操作设备、机器、工具),各级领导:决策、指挥 3、数字化的终点是:员工的行动;信息化的终点是:决策者; 4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两个不同量级的智能化。信息化是数字化的“小时候”(或者说:婴儿阶段)。再多的小宝宝合起来,也不可能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智力。所说是,企业不要指望堆叠N多个信息化系统就能实现数字化。 5、企业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成熟的IT系统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;但是数字化不行,它一定是根据企业的自身业务特点、业务流程订制化的。 6、信息化是针对某个具体业务对象数字化,比如:WMS系统完成了库存物资的数字化,CRM系统完成了客户的数字化等等。企业数字化转型,是针对整个企业的数字化,它当然包含了针对各类业务对象的数字化,它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。 7、一个企业如果拥有N多个信息化系统(比如:他同时拥有ERP系统、OA系统、CRM系统、WMS系统等等),我们将所有系统的数据都打通了,是不是就完成了数字化呢?很遗憾,不是的。这只能算信息化升级,不是数字化转型! 企业数字化转型,既包括业务对象的数字化,还包含业务流程的数字化。企业打通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,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某些部门和员工效率的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但是,这里仍然没有解决“业务流程”的数字化问题。所以,你的企业仍然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。 四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数字化转型就是: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重塑;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塑、降本增效。从以上概念中我们发现数字化转型有3个核心: 第一个是:数字化技术: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 第二个是:业务过程重塑:业务过程重塑是根本,数字化技术是工具和手段。 第三个是:降本增效:降本增效是目的,业务过程重塑是过程
所以,我们应该有个基本的认知: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简单的上一套数字化系统就能解决的。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容有三个方面: 第一, 连接与协同 1、将信息化阶段形成的多个系统连接起来,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连接,并且进一步进行优先、整合。 2、所有员工全部在线办公,通过网络连接起来,保证他们的工作实时协同 第二,数据驱动运营 1、连接和协同将产生大量数据,这些数据是驱动企业运营的基础 2、基于数据和事先预设的规则,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 第三, 智能化 智能不是简单的基于预设规则的自动化,而是可以自适应地进行规则调整和优化。因此,智能化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的积累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 对于已经具备信息化基础的企业来说,数字化转型有两个重点: 第一,解决现有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,即: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,完成信息化升级 第二,利用全新的数字化技术,解决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 五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层级 企业数字化转型,按照由内向外、由低到高,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 1、 企业管理数字化 2、 商业模式数字化 3、 行业生态数字化 由此可见,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,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。行业专家这样描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:“企业数字化转型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”。 六、数字化转型完成之后,企业将获得哪些好处 1、所有员工实时在线:数字化不仅仅服务于决策者,最关键是指导每一个员工的行动。数字化不仅会连接电脑,还会连接平板、手机,甚至是各类设备。 2、数据驱动员工行动:数字化不是要给员工和领导一大堆信息、数据,而要自动指导每一个员工完成一个个的具体行动。 3、企业管理流水线化:生产流水线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、人与机器之间动作协同问题,大大提升了车间生产效率。数字化解决了企业管理中人与人之间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问题,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、降低了管理成本。数字化,就是专门为一个企业打造的“管理流水线”。 七、“企业管理流水线化”带给企业的好处 1、流程标准化:就是要让不同的人、做同样的事、有相同的结果。 2、不能度量、就无法增长。数字化,就是要让企业管理可度量化。 3、统一工作节拍:数字化系统天然可以做到业务处理流程的顺序化、自动化,不会出现错乱、颠倒顺序等现象。所有员工在同一业务、不同阶段的工作,就会按部就班、有条不紊。 4、自动分发:在设计和实施企业数字化系统时,可以按照公司制度的规定,根据相关业务中的关键数据,自动判断、自动分发到相关部门、相关人员进行处理,不需人为干预 5、业务处理时间上的可控性:在数字化系统中,可以将每一个业务流程设置为“限时处理”,如果当事人超期未处理,系统将会报警并推送消息或通知,甚至扣减相关人员的绩效。这样,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每项业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,大大提高了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。 6、对普通管理人员的要求降低了: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后,所有业务的处理流程都是相对固定的(这里是指某一段时间内,但不是绝对的),而且,每个人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数字化系统的驱动下完成的(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被动的)。不必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具有:灵活的应变能力、很高的职业素养。 完全可以对标,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人来招聘普通管理人员。实质上,数字化就是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岗位“流水线化”。 7、大大缩短员工入职培训周期:新员工入职富士康后,公司只需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,几天(甚至1天)之后就可以上工。员工可以随来、随干、随走,不会对公司生产构成任何不良影响。 企业数字化转型后,普通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做到随来、随干、随走,再也不需要复杂的入职培训和长期的工作磨合、经验积累。他们只需要按照数字化系统的指令在指定时间、按照技术规范、完成指定动作即可。 企业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,还可以摆脱对特殊岗位员工的个人经验依赖,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新一代员工(95后、00后)动不动就跳槽的职场现状。 |
上一篇: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一个业务协同平台 下一篇:业务协同平台助力传统软件升级 |
版权所有 © 山东通软上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鲁ICP备19059480号-1
扫一扫关注我们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